观沧海原文_观沧海原文拼音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观沧海原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观沧海原文的话题。

1.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2.曹操《观沧海》的全诗是什么?

3.观沧海原文翻译

4.曹操《观沧海》

5.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些现实的

6.观沧海原文及翻译简短

观沧海原文_观沧海原文拼音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原文

       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花草蓬勃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曹操《观沧海》的全诗是什么?

       《观沧海》原文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翻译如下:

       向东来到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是多么的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枝叶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动着此起彼伏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的。

       我非常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出处:

       《观沧海》出自《乐府诗集》中的《曹操集》,《观沧海》这个名字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拟定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曹操更是以景托志,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原文翻译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编辑本段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浩荡,山岛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声音,海中翻腾着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吧。

观沧海的有关内容

       1、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观沧海》主要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写,展现了大海的广阔无垠、深邃神秘、变幻莫测和惊涛骇浪等特点。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敬畏和惊叹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

       2、从诗歌的主题来看,《观沧海》主要探讨了自然、生命和历史等主题。大海在诗中是自然界的代表,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神秘。同时,大海也是诗人思考人类生命和历史的象征。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的思考。

       3、观沧海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首四言诗,它不仅展现了汉末诗歌创作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这首诗在语言上简练、优美、形象,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4、观沧海是一首以大海为主题的诗歌,通过对大海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叹和对生命的思考。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些现实的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jié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sǒng zhì

       竦 峙: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即表达心志。 客路:旅途。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写作风格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简短

       《观沧海》这首诗写了三层意思,前四行诗句是写实的。

       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的气概。

       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赏析: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把抒情主体的形象推到突出显眼的位置,将碣石山踩在脚下,沧海风云尽收眼底。高瞻远瞩,气概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阔大胸襟。

       接着,诗人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俯视全景。海波动荡,暗合诗人处在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局中难以平静的心情。而山岛“竦峙”——巍然屹立,渲染了一种威严的气氛。

       使人感到:正是在诗人的静观默想中,一种一统中国的力量正在逐步增长,势不可当。“树林丛生,百草丰茂”承“山岛竦峙”句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承“水何澹澹”句来。

       这四句诗借景物描写进一步申足了诗意。“丛生”、“丰茂”形容岛上草木生机勃郁,暗示诗人心怀斗志,意气风发。“秋风萧瑟”处,“洪波涌起”,白浪滔天,表现了大海的万千气象。

       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勃勃雄心正航行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之上,像出水的蛟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是沿例套用了乐曲中的终止句,但在本诗中,却恰与诗境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诗人这次北上平定乌桓,目的是要解除即将挥师南下成就统一大业的后顾之忧,当然“幸甚至哉”了,为什么不“歌以咏志”呢?

       综观全诗,诗人用秋风萧瑟之际的沧海风云来表现自己处在动荡不安,风起云涌的时代那种无法平静的心情,并抒发自己灿若日月星辰的凌云壮志,可谓气魄雄伟,匠心独运,刚健沉雄。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简短如下:

       一、《观沧海》原文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观沧海》翻译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三、《观沧海》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作者简介与政治影响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2]?),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二、政治影响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崇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他在治国上强调以法治国。在当世战乱之下,要拨乱反正,只能采用刑法之治。

       曹操主张执法如山,强调法不阿贵。他说,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要求严格法令规章,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好了,关于“观沧海原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观沧海原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