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拼音_私的拼音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自私的拼音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zisi拼音

2.太过自私的三种表现

3.自私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4.自私的反义词词

自私的拼音_私的拼音

zisi拼音

       zisi拼音:自私,子嗣

       “自私”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或性格特点,表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或权益。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过于自我中心、不顾及他人的需要、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等。例如,一个人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自私的人。

       “自私”一词通常带有贬义,因为它与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相关。在道德上,我们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因此,自私的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或有害的。

       “子嗣”是一个名词,通常用于描述某个人或家族的后代,特别是男性后代。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后代被视为家族血脉的延续,因此非常重要。例如,一个家族如果没有男性后代,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或没有继承人。

       “子嗣”一词通常与家族、传承等概念相关联。在很多文化中,男性后代被视为家族未来的希望和继承者,他们将继承家族的传统、财富和权力等。因此,“子嗣”一词通常带有家族和传承的意义。

       此外,“自私”和“子嗣”两个词也与社会价值观有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合作、关心他人和共同发展,因此“自私”的行为可能被视为不负责任和有害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传承和继承的概念也在逐渐改变,男性后代不再一定是家族传承的唯一代表。

       总之,“自私”和“子嗣”是两个不同的词汇,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有很大的区别。“自私”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或性格特点,表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子嗣”一词通常用于描述某个人或家族的后代,特别是男性后代。在使用这两个词时,需要注意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避免混淆。

太过自私的三种表现

       自私自利的拼音:zì sī zì lì。

       自私自利造句:

       1、现今的问题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人们往往付出很多而忽略汇报。

       2、基于私利的依自身利害而定的,基于私利而非原则考虑的;自私自利。

       3、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睢不起她。

       4、这是不是说明自己心地不善,自私自利,怕自己现丑?

       5、这个汉子一点都没意识到,他在流露出最露骨的自私自利。

       6、这种私有观念,在富裕中农常富的身上是以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李志田的身上则表现为狭隘的本位主义。

       7、在一个贪婪的社会里,贪财是自私自利的突出表现形式。

       8、但是她也觉得蔑克不过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罢了。

       9、现在她自己也许就是圣徒式的博爱,又回到了自私自利的现代社会了。

       10、说一个人自私自利,不只是因为他只图自己的利益,而是因为他不顾邻人的利益。

       11、教书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薄复礼”,意思是遵循中国圣人的道德标准,不自私自利,以克己复礼为荣。

自私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太过自私的三种表现是只在乎自己,从不考虑别人、进行道德绑架、缺乏同理心。

自私

       自私,汉语词汇,拼音是zìsī,意思是只为自己打算。《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

       邓肯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自私是镜子一面,而里面只有自己的脸;莫让自私蒙住双眼,看不见别人的痛只瞧见自己的烦;自私隔断亲情的距离,剥夺了真正的情感,请让自私来走远!爱,是否可以成为自私的借口,甚至不惜也生命交换。

知识拓展:

       过于自私的人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会伤害别人。他们只找借口、找茬,没有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他们过于自我中心,没有考虑别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自私的表现。

       过分自私的人总是将利益放在首位,不顾道德和原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他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

       缺乏同理心的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无法体会他人的痛苦和困难。这使得他们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导致他们的生活变得孤独。他们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无法体验到他人的喜悦和幸福。这样的人没有同理心,是他们自己内心的冷漠和无感的体现。

自私的反义词词

       基本介绍

       词目:自私

       拼音:zì sī

       英译:Selfish

       反义词:慷慨、大方。

       基本解释

       [Selfish;Self-centered;Egotistic] 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

       他有时也可能是自私的和卑鄙的。

       一位刻板的、贪婪的、自私的老绅士。

       自私的行为。

       自私自利是个人主义的道德境界,是私有制的产物,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的人极端的自私自利,公开露骨的损人利己;也有一些人设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自己的私利,又能照顾别人利益的处世哲学,宣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但就其实质来说,利己是核心,是根本基础,是推动他们活动的根本动力。

       引证解释

       1. 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

       《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 晋潘尼《安身论》:“忧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兴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宋书·孝义传·蒋恭》:“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

       2. 谓归个人私有。

       《新唐书·沙陀传》:“ 景思 闻天子西,乃与 友金 料骑五千人居 绛 ,兵擅劫帑自私。” 清朱梅崖《乐闲图序》:“天子以为可休,斯可休矣,故筋力得以自私,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谓乐,先生之所谓闲也。”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皇上不以君位自私,而公必遏其德义;国民以人道为重,而公必自逞其兵威。”

       3. 偏私。

       宋欧阳修《正统论》上:“盖於其可疑之际,又挟自私之心,而溺於非圣之学也。” 明方孝孺《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昔尝称南士轻剽,不可当大事,此北人自私之论也。”

       2基本含义

       编辑

       自私,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一个概念,并非因为人们经常使用而便于给它定义,作为研究,怎样才能比较科学地定义以概括其全部本质特征呢?美国学者威尔逊在《新的综合》一书中,甚至将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基因也说成是“自私”的。按威尔逊使用“自私”概念的意义推而广之,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争夺养料,鸟吃虫,猫吃老鼠,一只狗同另一只狗争抢骨头,人吃猪肉,食谷物,这统统是“自私”的表现。尽管威尔逊也承认基因既无意识,也无情感。实际上,威尔逊是将任何生物体表现的有利自身、且以损害其它生物体为代价的“客观行为”统称为“自私”。威尔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私这个概念,那是他自己的事。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只限于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上使用自私的概念。

       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作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可表现为人的客观行为,又可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由于人的意识、行为的统一性,自私可兼指行为、观念二者;又因为人的行为、意识之间可能脱节,空间时间上发生分离,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它又可独指行为或观念。那么,究竟从主观意识方面给自私定义好呢?还是从客观行为方面给自私定义好呢?只要是东西就会自私.

       有人侧重从客观行为及其效果方面给自私定义,认为“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换言之,自私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客观行为。将此定义称为“自私的客观行为定义。”

       该定义符合人们在道德评价中着重行为效果的习惯,而且,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是在损人利己的行为的意义上使用自私概念的。但是,该定义失之于简单。

       首先,按照该定义的规定,只有当人事实上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时,人才可以被称为自私。如果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那就不是自私的。然而,众所周知,如同人可以有犯罪的意识,动机,但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犯罪的行为一样,人有损人利己的意识,也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是因为:一、动机、意识指导行为的产生,其间尚有一个过程。在过程完成之前,一种动机、意识可能已经改变或消失,被另一意识、动机所取代;二、一种动机、意识可能仍然存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或由于另一意识、动机的抑制,该意识、动机暂时没有指导行为的产生而潜伏下来。因此,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他头脑中一定不存在损人利己的意识、动机。由于客观行为的定义没有将此种情况包括进去,在解释有些现象时,便显得生硬、牵强附会。例如,某人在某事上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在另一事上又表现了损人利己的行为。按客观行为的定义,就只能这样解释:他由不自私变成了自私。但事实上,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这种客观行为的变化是动机、意识相应变化的结果;二是行为虽然变化,但动机没有变,动机是原来就存在,是连续的。按客观行为定义来解释第一种情况,是合理的,但解释第二种情况,则显然不妥。

       其次,如果在严格的“损人利己”的意义上使用自私的概念,那么,当有人遇难不帮或见死不救时,这类行为也不能被称为自私。因为行为者他既不损人,也不利己。而事实上,人们没有例外地将此种行为称为自私,这类行为者被称为自私的人。尤为重要的是,当人的行为的客观效果表现为利己利人(互惠)时,人是不是自私的呢?按照客观行为的定义那也不能称为自私。

       利己利人的客观行为效果,常常是从“为我”的主观动机出发的结果(当然有其他情况)。当有人实施客观上有利他人、社会的行为时,“利他者”很可能是为了从他人、社会那里获得相应报酬。“他的良好行为是一种老谋深算之举,实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及其亲属的利益。”观念、动机是自私的。正因为是“为了我自己的及其亲属的利益”,所以,如果他的良好行为(利他)没有能使他从对方获取他认为的相应报酬,或少于他认为的相应报酬,那么可以预期,他的良好行为将消失或减少,假如他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他的良好行为将继续表现。这类行为,虽然仅从行为效果(利己利人)看,从静态的意义上看,的确不便称为自私,但如果从动态的意义上,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看,就有充分的理由称为自私。

       由此看来,仅从客观行为方面给自私定义,虽然考虑到了行为动机的统一性,但由于没有注意到观念、行为的矛盾性与脱节的可能,故没有概括人们使用自私这一概念的全部内涵,所以,有相当的局限性。

       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为自私定义怎样?

       无疑,从主观意识方面为自私定义是有根据的:一、只有人才具有鲜明的意识(当然是在相对的意义上),所以从主观意识方面定义,可以将人的自私与其它动物的“自私”(本能)很好地区别开来。并且,这符合研究自私只限于人的目的;二,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给自私定义,便于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自私与人,从而避免客观行为定义的局限;三、动机、意识比行为本身更有力,其逻辑是: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如果能够真正消灭意识、动机,那就能同时消灭行为本身,但消灭了行为,却并不等于消灭了意识、动机,而只要动机、意识仍然存在,它又可将消灭过的行为重新生产出来。

       于是,将自私定义为:当人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当人认为自己同他人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相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发展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对自私作如此界定,也许仍然没有概括人们使用该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自私这一概念,必须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动态的整体把握。为此,就必须将对人的主观意识、动机与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影响:《论自私》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以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作为基础,否则根本就不会产生动机”。

       也许有人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还是有无私的人存在。对,利他行为就是无私的,舍己为人也是无私的,也许你会这样说:“对当事人而言,所有行为都是自私的,虽然不是物质自私,但它们是精神自私。”你说的也没错,从行为者的角度看,他真心想对方好,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做出利他行为,但这些都是行为者的主观的思想活动,社会大众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他们只在意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就是行为者已经做出了利他行为,他的行为是无私的。纠缠在主观上的东西是唯心的,回归客观才是王道,所以不能说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自私存在,无私也是存在的,这里有一个办法也许可以让自己战胜自私: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崇高理想、伟大目标,让自己凡事从长远利益考虑,让自己对眼前的蝇头利益不屑一顾。

       3内涵实例

       编辑

       "自"是指自己;"私"是指为了自己;自私 的反义词是大公无私、 公而忘私、克己奉公。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贪婪,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之心,自古就有。战国时期,齐国有一美男子邹忌,一天另一美男子徐公来访,徐公走后,邹忌便分别问妻子、小妾、客人,他与徐公哪个长得更英俊,三人都一致认为说邹忌长得好看。邹忌知道徐公比自己英俊,独自思考以后他认为妻子是偏爱他,小妾是害怕他,而客人是有求于他,他们都没有讲真话,是因为都存有私心杂念。所以《书·周官》就提出"以公灭私",孙中山先生也提出"天下为公"的主张。

       解释实例

       "自私"的解释及使用"自私"的实例

       博士、学者汪丁丁在《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一文中,对"《原富论》的根本贡献是论证了’自私导致国民财富 ’的增长"的观点,表示强烈的反对与厌恶,认为这种观点"首先是对亚当·斯密本人道德理论的忽略,其次是对哈耶克思想的背离,再次则反映出无神的文化传统培养的’根性’的庸俗。"(见人民大学书所资料中心《伦理学》1995年11期)。

       汪先生的愤怒促使笔者在写作《论自私》数年后,重新审视"自私"

       这一概念。深思后,笔者坚持:作为已有的且使用频率颇高的概念,"自私"的本质含义,只能从人们实际使用的意义中抽象。否则,任何大学者,任何高级权威的界定都将毫无意义。

       为此,笔者既从词典中仔细查阅了"自私"条目,更从书刊杂志中,注意收集了人们使用"自私"的实例。收集的实例,对所有愿意思考"自私"这一重大而现实问题的人们,将不无裨益。

       损人利己

       在"损人利己"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自私,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有意侵害他人或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整体的正当权益而谋一己之狭隘权益的心理与行为。

       2、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所和时候都不是自私的。

       3、自私是假丑恶横行的原动力,自私是社会运动失序的"潘多拉",自私是自我毁灭的终极因,自私是万恶之源。

       以上三例均见《自私论--万恶之源的理性批判》文清源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根源一是自然;二是人为,有意的作恶常常被总结为自私(自我中心或自我崇拜)。(见《有心无题》何光沪著,三联书店1997年3月版。)

       偏私自私

       在"偏私"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不但未可厚非,而且它是促进社会的原动力,但这种自私心一旦超过某种限度,就成了臭屎球。

       2、任何一个社会和任何一个人,多少都有点自私,但同样的,也从未有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么自私到牢不可破。

       (以上两例见《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 第77页。)

       3、人们首先要勇于承认,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指李白、白居易、鲁迅、卡夫卡、歌德、福柯、萨特等)身上同样存在某种程度的自私。(见《天涯》1998年4期《知识与人格》南帆。)

       4、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提升的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见《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第19页。)

       5、自私是人的天性,这和性欲一样,就是上帝也禁不了的,允许人们利用这一天性,在不损人的情况下追求自身的富足和快乐,是文明社会尊重人的标志,也是商业社会的人性逻辑。(见《道德黑话》载《杂文报》1998年1月23日3版。)

       6、照《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的看法,"国富"的人性动力,正是不越法律的"自私自利"。(见《杂文报》1998年1月2日3版的《夜抄读》。)

       7、马斯洛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既自私又无私,健康的人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自私,这种方式既有益于他又有益于社会。(见《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版 第30页。)

       8、我总以为,望子成龙的愿望中有着隐约的自私与专制,渴望以孩子的成就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不是自私吗?(见《中国的未来交给谁--关于独生子女的报告》第58页。)

       9、在看到自杀者的父母或子女、爱人的悲痛状况和凄惨处境时,不免会感到自杀者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的行为是相当自私的。

       (见《有心无题》何光泸著第138页。)

       10.经济学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实证的考察分析,现实中,人们是否是自私的,甚至一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的;是只有少数人如此,还是多数人如此,例外的是少数。(见《读书》1998年6期《"不道德"的经济学》樊纲。)

       客观意义

       在"纯客观"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基因是自私的,它们必须自私。(见《新的综合》美·威尔逊著 第4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相对意义

       在"相对性"的意义上使用自私

       1、一次哲学讲座上,她站起来向老师发问:为什么"个人的自私"臭名昭著,"集体的自私"却倍受鼓励和赞美?(见《今日大学生》1985年4期的《她在想,关于人……》。)

       2、……不必说作为其原因的生态失衡,来源于"人类自私"短见的行为……。(见《读书》1989(?或98?)6期 第13页。)

       3、罗素指出:开明的自私自利当然不是最崇高的动机。倡导开明自利的人同借英雄品质与自我牺牲的名目鄙视开明的人比起来,对增加人类幸福多作了贡献,对增加人类苦难少些作用。

       4、刘军宁评述的爱因·兰德所著的《新个体主义伦理学》的英文书名为"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直译为"自私的好处"。译者之所以"更名"为"新个体主义伦理学",是为了躲开"自私"之类的"贵我"字眼,连对"个人主义"也退而避之。

       (3、4例均见《读书》1995年12期的《勿忘我》刘军宁。)

       4相对性质

       编辑

       自私的相对性意义之一,是指自私相对无私(大公无私)而言。

       没有自私,便无所谓无私,反之亦然。它们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

       自私与无私是一对矛盾,例如,一个人捡到一台手机,这时他心里就会有两个选择,就是还给失主和关掉手机私吞,也就是无私和自私,如果他为失主着想,觉得失主丢失私人电话薄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加上自己已经有更漂亮的手机而不需要手机,或者捡到的手机很不值钱,又或者他有菩萨心肠,于是就把手机还给失主了。相反,如果他周围的人常常做出自私的行为,对自私行为习以为常,又或者自己刚好缺一台手机,自己又非常渴望得到一台手机,差一点就出去抢手机了,于是手机就被私吞了。可以看到,自私和无私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就看当事人当时的客观情况如何了,所以说对自私和无私的定义是对某次具体行为来做出才是最准确的,因为有太多的外界因素会影响到它们了。

       假如无私和自私是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那么平常人一般处于这条直线的中点,当人捡到手机,人的客观情况就会使人倾向于两个端点中的一方,人就做出相应的行为,所以自私和无私都不是人的属性,它们的中点才是真正的人性。

       5个人欲望

       编辑

       纯粹自私论者注意、强调了任何人的道德行为必然要符合行为者本人的某种意愿、欲望、情感和价值观念这一共同点,反对纯粹自私论者往往从道德行为背后的动机、意识的差异上片面地理解下述现象:

       A、“我”为了得到他人的钱财供自己享乐,于是杀了人,夺取了他人的钱财,这是为了“我”。

       B、“我”为了赚钱,在没有弄虚作假的前提下,我为他人提供了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后赚了钱,这是为了我。

       C、“我”认为人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利益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光荣的。因此,“我”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行为。由于这种选择符合“我”

       前面的价值观,那么,这也是“为了我”。

       A、B、C三类行为,就客观社会效果而论,其差别显而易见,A类行为是“损人利己”,B类行为则是“利人利己”,这恐怕没有异议。但C类行为还是属于“利己利人”,因为道德的性质介乎于习俗和信仰。

       就主观意识、动机方面来看看,三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动机都符合行为者“我”的某种欲望、意愿、情感、价值观念,这一点是共同的。根据以下论述可以得知,差别是不存在的!

       首先,在A类行为背后,不仅存在“为了我”的观念动机,而且存在“为了我,可以甚至必须牺牲他人利益”的观念;

       其次,B类行为亦存在“为了我”的观念,但同时又存在“我需要兼顾他人利益,以防我的利益被阻碍或消耗”的观念,所以一般都是把兼顾他人利益作为限制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最后,C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又怎样呢?“我认为这样做,才正确,才光荣,才崇高,所以我这样做了”,“我”这样做符合我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也是“为了我”。“我”的价值观念中,存在“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利益服务”的意识,即“舍己为人”。

       然而,这种“舍己为人”是后天培养的,并非与生俱来。所有礼仪、感情、知识、行为规范,都受限于后天教育背景或社会环境。人总是希望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多次于环境产生冲突后,会慢慢减低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由此变成一个某种程度上“舍己为人”的环境适应者。

       客观理性上分析,包括所谓感情、自我认同、社会尊重,人类渴望与需要得到或维持的状态、事物都属于利益范畴,只不过并非具体为如金钱一般的数据单位。

       环境决定实际利益总是少于需求,因此每个人必须“被”养成“等价交换”甚至是“不求回报”的习惯。因为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收获前必须付出,这是普通情况下的自我牺牲。

       关乎自由、生命、理想等重大价值观的自我牺牲,属于一种特殊却不违反“自私”定律的情况。因为人的信念、信仰、道德等观念也属于利益。

       自我牺牲成立的条件是当自身判断出牺牲自我所能得到或维持的利益(如国家稳定、民族富强、世界和平等目的)足以抵消代价时,自我牺牲就成为一种可能性的结局。

       为了一夜暴富而倾家荡产的赌徒,跟为了国家稳定、民族富强的伟人,目的不同,行为性质却一样。而处于不同立场的群体,对此也褒贬不一,有利则倡导,无益则谴责。

       再次强调,人不可能做出不符合自身意愿的行为,但意识决定行为,环境影响意识。客观上,在相互斗争不利于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大部分人类必须遵从大环境的规范,即“舍己为人”,否则将导致严重的惩罚或不必要的损失。

       由此看来,三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动机的差异是不存在的。

       认为三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动机即“自私”(利己)存在差异,人并非纯粹自私(人性本善),是因为每个人类、人类群体,总是本能将自身放置于“善良秩序”的阵营,以求避开惩罚或减少损失。毫不掩饰的自私行为会招来恶感,这就是人们感情上不接受纯粹自私论的关键所在。

       为了不仅在行为的社会效果上,而且在观念、动机上区别三种行为及背后的观念、动机,笔者以为不妨将A类可称为恶性自私,B类、C类称为合理自私。

       研究自私,自然就引出无私来了,该文不准备详尽研究无私,但提一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将自私等同于利己主义,无私则可等同于“利他主义”(或称“无条件利他主义”,以区别形式上的利他、实质上为我的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观念、动机和行为,无私是指“牺牲自己的利益直至生命,以单方面为了别人的利益。”

       假设存在利他主义者实施利他的行为时,他“无意要求同样的回报,不是为了从对方获取相应的报酬而有意这样做。他的利他行为、观念相对地不受社会奖惩的影响。”但利他主义者实质上属于社会群体的一份子,有利于对方而无利于自身,是从个人角度来看,而人具有多重身份和角色,个人层面上的利他行为,虽然自身并无受益,但对其所在的社会群体是有益的。将社会群体的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的这种个体观念,本质仍然属于个人利益,只不过是由于受到环境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所造成。

       因此,狭义上的个体利他主义是存在的,而广义上的绝对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

       “无意要求同样的回报,不是为了从对方获取相应的报酬而有意这样做。他的利他行为、观念相对地不受社会奖惩的影响”,此论述的重点含义在于“相对地不受社会奖惩的影响”。

       然而事实上,在这种个体利他主义者早已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在意识中形成自我裁决的内部奖惩机制,这个机制以自身利益的实现为基础,受制于社会环境的无形调整。在自身利益和环境约束的反复拉锯中,两者完成相互妥协,形成个体的行动判断准则。故此“相对地不受社会奖惩的影响”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

       综上所述,无私是狭义存在的。纯粹自私论的反驳者,片面地以狭义上的无私进行混淆诡辩,否认无私的非广义性。这里关于利他主义的解释,完全是借用美国学者威尔逊的描述。虽然仍可能不够精确,但作为与利己主义相区分的对立的概念,还是相当有用。

       6利益两极

       编辑

       人的利益有两极,一是个体的利益,一是整个人类的利益。因此,可将自私与无私分为两极,一极是为了单个人的利益的观念、行为,可称“绝对自私;”另一极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的行为、观念,可称为“绝对无私。”介于两极的“中间地带”,那些为了朋友、家庭、集团、派别、地方、民族、国家的利益的观念及行为,既可称为无私,又可视为自私,全看以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作参照。恰于公与私是相对的,可分层次的,自私也一样可分层次,这是自私相对性的第二个意思。

       例如:母亲为了儿子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即使儿子的行为是反社会的也罢。仅就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利益关系看,母亲是无私的,但就母亲儿子与社会、他人的利益关系看,母亲又是自私的。

       认识自私的相对性,对于回答自私是人类存在即存在,还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种理论认为,古代社会(原始社会的早期、中期)人是不自私的,由于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使得个人利益总是溶于集体利益之中。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个体成员,没有个人私利可言, 总是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集体的利益或其他成员的利益,个体乐于牺牲自己。然而,持这种理论的思想家、理论家又用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个时代的历史知识告诉人们,生活在该时代的群体(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也会为了争夺猎场、牧区等发生冲突,也就是说,一方面群体内没有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却存在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解释两种不同的现象?

       问题:群体内没有“为了我”的利益冲突,但群体之间,却存在“为了我们”的利益的冲突。

       假设必须是“为了我”(个体)的利益才可称为“自私”,“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就不能称为自私,或只能称为“无私”,那么,当现代社会的法西斯集团的个体成员为了其集团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时候,(如日本的神风队员)是不是也不能称这些法西斯分子是自私的呢?或者,还必须称他们为大公无私者呢?

       用自私的相对性则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就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关系而言,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这是无私的;就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言,这种个体的行为又是自私的。

       不仅“为了我”是自私的,而且“为了我们”也可以是自私的。

       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使用“集团私利”,“民族私利”这类概念。

       如果上述分析站得住脚,那么,即便古代群体内完全没有个人私利,没有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讨论),仅从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看,自私是古己有之,而并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私反义词:

无私,大方,慷慨

基本释义:

       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

       谓归个人私有。

       好了,关于“自私的拼音”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自私的拼音”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